關于我們
產品導航
聯(lián)系我們
全國服務熱線:13933160135
石家莊市永春書畫裝裱廠
公司電話:13933160135
公司傳真:0311-83601504
郵箱:3074096110@qq.com
公司地址:石家莊市新華區(qū)和平西路建西街太華工業(yè)園888號
您的位置:主頁 > 從藝術美學特質看白描、素描之爭
從藝術美學特質看白描、素描之爭
來源:本站作者:admin發(fā)表時間:2016/6/22 8:38:20

中國藝術是指包括書畫、戲曲在內的所有中國本土藝術。筆者認為,在討論中國畫白描、素描教學之爭的問題上,我們若把相通的藝術拿來一并思考,也許對重新審視、厘清這個糾纏了幾十年的問題不無裨益。
說“糾纏了幾十年”是指從徐悲鴻先生的美術教育理念在中國實行之日起,畫壇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對白描、素描教學的爭論。然而爭論歸爭論,中國畫教學從未中斷過對素描的訓練——非但如此,而且近些年還呈現(xiàn)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。
一、白描、素描之爭事關傳承與發(fā)展
白描、素描之爭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對繪畫不同學習方法的爭論,但實際是對繪畫教學是否應跳出繼承傳統(tǒng)這一圈子的討論。是否應該繼承傳統(tǒng),若要繼承,又應繼承什么,以及怎樣發(fā)展,是爭論的焦點所在。人們籠統(tǒng)地(實際是模糊不清)念叨“繼承傳統(tǒng)”這句口號(戲劇界亦然),但往往沒有從根本上準確把握方向。繼承與發(fā)展這一對應概念的實質是中國文化的特質。“繼承發(fā)展”并不是一個并列詞組,而是偏正詞組。對它的正確理解應當是在繼承基礎上發(fā)展。
把繼承傳統(tǒng)口號化、虛置化,甚至將其摒棄,是當前裝裱機中國藝術的普遍問題,中國畫也不例外。我們可以稍做思索:為什么我們一直提倡繼承基礎上的創(chuàng)新?因為我們繼承的是傳統(tǒng),而傳統(tǒng)是有核心價值的。傳統(tǒng)是文化。文化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,是我們民族體魄上的筋、脈、血。文化是有體系的。不同的民族文化,由各民族的文化特質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。中國的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特質在藝術上的反映。而中國藝術的文化特質,具體到中國畫,就是寫意精神。寫意性是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文化表達。
二、寫意是藝術方法論,是審美法則
中國畫和其他藝術門類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源頭,那就是“寫意性”。如果將寫意僅僅看做是藝術方法,那是盲人摸象。寫意不僅屬于方法論范疇,而且也是中國藝術的審美法則和藝術哲學的基礎。
顧愷之主張“傳神”、張華主張“寫心”(即以主觀精神為訴求,以表現(xiàn)為目的)的寫意論成為“唐代以后,并轉而為整個繪畫衡量之大則”(參見周積寅《中國畫論》),似乎不是偶然的事情。寫意的文化源頭也許可以上溯到老子“似不肖”、莊子“得意忘形”的藝術哲學精神。寫意論講求“神似”、“遺貌取神”、“得意忘形”等。我們應采用什么樣的訓練方法來達到這樣的繪畫目的呢?當然只能采用中國式的訓練方法,即白描教學方法,而不能采用西方的素描教學方法。這是由中、西繪畫不同的審美追求、文化表達所決定的。
三、由戲曲教學來探討中國畫的白描教學
要探討中國畫的教學問題,不妨開拓思維,對比一下其他藝術門類,如戲曲中的京劇。拿中國畫教學與京劇教學做對比,是因為它們都有程式化的特點(京劇更甚),且都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藝術。
我們知道,中國戲曲的教學訓練是在該藝術程式化這一特點的前提下設置的“基本功”、“身段”,具體是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和“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”這“四功五法”。與京劇表演專業(yè)訓練不同的是,話劇、影視表演以“小品”表演為主,要求“演人物”、“像生活”,多為實物表演,一切從生活和人物情感出發(fā),追求現(xiàn)實性、真實感,沒有任何的程式;而京劇的表演內容主要是傳統(tǒng)劇目,是程式前提下的模式化表演,所演人物的情緒、動作有很強的規(guī)定性,表演有很強的虛擬性、夸張性、寫意性。筆者在此僅舉京劇中的“說白”來說明京劇表演的嚴重程式性。京劇中的人物按不同的角色與行當操著不同的說白,主要有“京白”、“韻白”、“怯口”和 “風攪雪”。哪種行當?shù)娜宋锊偈裁茨畎子袊栏竦囊?guī)定。這些念白富有韻律,幾乎可以說是“說的唱”、“唱的說”。
中國藝術的“游戲精神”在戲曲舞臺上表現(xiàn)得很明顯。其實,中國畫也同樣源于“游戲精神”。中國畫中,那些近似漫畫的花鳥、人物小品大多幽默,富有趣味,具有“藝術游戲精神”。 “藝術游戲精神”也就是藝術審美的娛樂性,即古人說的“暢神”、“悅情”、“快人意”、“怡情悅性”。當然,所有的藝術都起源于游戲的娛樂性,這是不分民族和藝術類別的,但寫意性則為中國藝術所獨有。上面所舉京劇念白的“歌唱性”、“夸張性”、“趣味性”,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主觀表現(xiàn)性,即寫意性。
對中國畫的“寫意性”,上面已做詳述。中國畫有很強的“程式性”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在勾、皴、點、染中,光一個皴,就有幾十種模式化的方法;光一個染,也有數(shù)種不同的染法……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畫特別推重的筆墨審美,頗似京劇中的唱腔藝術,也可以從作品中“獨立”出來欣賞。而且,中國畫也講師承、講流派。上述種種,足以說明中國畫程式化的藝術法則與戲曲是多么相似!因此,以寫意為藝術評判圭臬、以程式為藝術基本法則的中國畫,其教學應當符合該藝術自身的特點與要求,即采用傳統(tǒng)的白描訓練。
對于白描與素描,筆者認為,素描不能代替白描,也不能從理論上予以肯定。這是因為,白描與素描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訓練方法,它們所訓練出的結果是不同的。結果不同,反映到藝術作品上,就是審美表達不同。如果完全以素描來訓練國畫家的基本功,長此以往,就會影響中國畫的發(fā)展。如今已有人發(fā)出“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失守,這是不爭的事實”的呼喊。更有甚者,公然拋出“有筆墨等于零,無筆墨也等于零”這一論調,這就不是簡單地批判中國畫的白描,而是全盤否定和排斥中國畫了。既然全盤否定中國畫,那就遑論白描教學的堅守和中國畫傳統(tǒng)精神的繼承了。
主張素描教學的人秉持的最有力的依據(jù)是,很多學過西畫的“海歸派”取得了矚目的藝術成就??晒P者看到的是,這些成就斐然的“海歸派”藝術家,只要拿起毛筆畫國畫,就還追求國畫的基本元素。他們繪畫中不小心露出的少許西畫痕跡,可以忽略不計。他們畫出的國畫還是具有中國畫的風骨、神韻,因為中國文化哺育了他們,他們的學養(yǎng)與精神還是中國的。這從主張素描寫實訓練的徐悲鴻先生的一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來。他說:“藝之至者,恒不足于當前現(xiàn)象。故藝分二大派,曰寫意,曰寫實……其近于物者,謂之寫實;入于情者,謂之寫意。惟藝術之至者,方能寫意,未易言也?!?br /> 四、結語
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面臨的問題很多,中國畫的前景也令人堪憂。然而,白描、素描之爭只是洶涌大海中激起的小浪花,無須過多憂慮。
總之,對白描、素描之爭,應當放在民族文化這個大背景中去辨析,放在中國藝術的審美價值、美學境界中去考量,放在中國文化表達的準確性上去檢驗。如果只在技巧層面和教學方法上爭來爭去,就會陷入“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”的怪圈。
說“糾纏了幾十年”是指從徐悲鴻先生的美術教育理念在中國實行之日起,畫壇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對白描、素描教學的爭論。然而爭論歸爭論,中國畫教學從未中斷過對素描的訓練——非但如此,而且近些年還呈現(xiàn)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。
一、白描、素描之爭事關傳承與發(fā)展
白描、素描之爭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對繪畫不同學習方法的爭論,但實際是對繪畫教學是否應跳出繼承傳統(tǒng)這一圈子的討論。是否應該繼承傳統(tǒng),若要繼承,又應繼承什么,以及怎樣發(fā)展,是爭論的焦點所在。人們籠統(tǒng)地(實際是模糊不清)念叨“繼承傳統(tǒng)”這句口號(戲劇界亦然),但往往沒有從根本上準確把握方向。繼承與發(fā)展這一對應概念的實質是中國文化的特質。“繼承發(fā)展”并不是一個并列詞組,而是偏正詞組。對它的正確理解應當是在繼承基礎上發(fā)展。
把繼承傳統(tǒng)口號化、虛置化,甚至將其摒棄,是當前裝裱機中國藝術的普遍問題,中國畫也不例外。我們可以稍做思索:為什么我們一直提倡繼承基礎上的創(chuàng)新?因為我們繼承的是傳統(tǒng),而傳統(tǒng)是有核心價值的。傳統(tǒng)是文化。文化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,是我們民族體魄上的筋、脈、血。文化是有體系的。不同的民族文化,由各民族的文化特質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。中國的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特質在藝術上的反映。而中國藝術的文化特質,具體到中國畫,就是寫意精神。寫意性是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文化表達。
二、寫意是藝術方法論,是審美法則
中國畫和其他藝術門類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源頭,那就是“寫意性”。如果將寫意僅僅看做是藝術方法,那是盲人摸象。寫意不僅屬于方法論范疇,而且也是中國藝術的審美法則和藝術哲學的基礎。
顧愷之主張“傳神”、張華主張“寫心”(即以主觀精神為訴求,以表現(xiàn)為目的)的寫意論成為“唐代以后,并轉而為整個繪畫衡量之大則”(參見周積寅《中國畫論》),似乎不是偶然的事情。寫意的文化源頭也許可以上溯到老子“似不肖”、莊子“得意忘形”的藝術哲學精神。寫意論講求“神似”、“遺貌取神”、“得意忘形”等。我們應采用什么樣的訓練方法來達到這樣的繪畫目的呢?當然只能采用中國式的訓練方法,即白描教學方法,而不能采用西方的素描教學方法。這是由中、西繪畫不同的審美追求、文化表達所決定的。
三、由戲曲教學來探討中國畫的白描教學
要探討中國畫的教學問題,不妨開拓思維,對比一下其他藝術門類,如戲曲中的京劇。拿中國畫教學與京劇教學做對比,是因為它們都有程式化的特點(京劇更甚),且都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藝術。
我們知道,中國戲曲的教學訓練是在該藝術程式化這一特點的前提下設置的“基本功”、“身段”,具體是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和“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”這“四功五法”。與京劇表演專業(yè)訓練不同的是,話劇、影視表演以“小品”表演為主,要求“演人物”、“像生活”,多為實物表演,一切從生活和人物情感出發(fā),追求現(xiàn)實性、真實感,沒有任何的程式;而京劇的表演內容主要是傳統(tǒng)劇目,是程式前提下的模式化表演,所演人物的情緒、動作有很強的規(guī)定性,表演有很強的虛擬性、夸張性、寫意性。筆者在此僅舉京劇中的“說白”來說明京劇表演的嚴重程式性。京劇中的人物按不同的角色與行當操著不同的說白,主要有“京白”、“韻白”、“怯口”和 “風攪雪”。哪種行當?shù)娜宋锊偈裁茨畎子袊栏竦囊?guī)定。這些念白富有韻律,幾乎可以說是“說的唱”、“唱的說”。
中國藝術的“游戲精神”在戲曲舞臺上表現(xiàn)得很明顯。其實,中國畫也同樣源于“游戲精神”。中國畫中,那些近似漫畫的花鳥、人物小品大多幽默,富有趣味,具有“藝術游戲精神”。 “藝術游戲精神”也就是藝術審美的娛樂性,即古人說的“暢神”、“悅情”、“快人意”、“怡情悅性”。當然,所有的藝術都起源于游戲的娛樂性,這是不分民族和藝術類別的,但寫意性則為中國藝術所獨有。上面所舉京劇念白的“歌唱性”、“夸張性”、“趣味性”,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主觀表現(xiàn)性,即寫意性。
對中國畫的“寫意性”,上面已做詳述。中國畫有很強的“程式性”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在勾、皴、點、染中,光一個皴,就有幾十種模式化的方法;光一個染,也有數(shù)種不同的染法……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畫特別推重的筆墨審美,頗似京劇中的唱腔藝術,也可以從作品中“獨立”出來欣賞。而且,中國畫也講師承、講流派。上述種種,足以說明中國畫程式化的藝術法則與戲曲是多么相似!因此,以寫意為藝術評判圭臬、以程式為藝術基本法則的中國畫,其教學應當符合該藝術自身的特點與要求,即采用傳統(tǒng)的白描訓練。
對于白描與素描,筆者認為,素描不能代替白描,也不能從理論上予以肯定。這是因為,白描與素描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訓練方法,它們所訓練出的結果是不同的。結果不同,反映到藝術作品上,就是審美表達不同。如果完全以素描來訓練國畫家的基本功,長此以往,就會影響中國畫的發(fā)展。如今已有人發(fā)出“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失守,這是不爭的事實”的呼喊。更有甚者,公然拋出“有筆墨等于零,無筆墨也等于零”這一論調,這就不是簡單地批判中國畫的白描,而是全盤否定和排斥中國畫了。既然全盤否定中國畫,那就遑論白描教學的堅守和中國畫傳統(tǒng)精神的繼承了。
主張素描教學的人秉持的最有力的依據(jù)是,很多學過西畫的“海歸派”取得了矚目的藝術成就??晒P者看到的是,這些成就斐然的“海歸派”藝術家,只要拿起毛筆畫國畫,就還追求國畫的基本元素。他們繪畫中不小心露出的少許西畫痕跡,可以忽略不計。他們畫出的國畫還是具有中國畫的風骨、神韻,因為中國文化哺育了他們,他們的學養(yǎng)與精神還是中國的。這從主張素描寫實訓練的徐悲鴻先生的一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來。他說:“藝之至者,恒不足于當前現(xiàn)象。故藝分二大派,曰寫意,曰寫實……其近于物者,謂之寫實;入于情者,謂之寫意。惟藝術之至者,方能寫意,未易言也?!?br /> 四、結語
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面臨的問題很多,中國畫的前景也令人堪憂。然而,白描、素描之爭只是洶涌大海中激起的小浪花,無須過多憂慮。
總之,對白描、素描之爭,應當放在民族文化這個大背景中去辨析,放在中國藝術的審美價值、美學境界中去考量,放在中國文化表達的準確性上去檢驗。如果只在技巧層面和教學方法上爭來爭去,就會陷入“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”的怪圈。
上條新聞:杜明岑:畫界里的一棵胡楊
下條新聞:怎樣臨習《十七帖》 《十七帖》章法解析